上周三下午,本報記者探訪溫醫(yī)附二院——
“鑰匙孔”內完成一臺手術
腰椎間盤突出癥又有新微創(chuàng)療法
圖:整個手術在直徑僅為6毫米的孔鏡內完成,被稱為“鑰匙孔”內的手術。
本報記者 繆小霞
伴隨四年的腰臀部和下肢疼痛,在不到1小時內,突然消除了,身上留下的傷口僅6毫米大小。這是蒼南患者黃先生接受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(chuàng)術后的第一感覺。也是該創(chuàng)新療法自去年底在溫醫(yī)附二院推行以來,逐漸被患者接受的一大特點。因整個手術在一根直徑6毫米的孔鏡內完成,故被譽為“鑰匙孔”內的手術,創(chuàng)傷較小。
生活、工作的壓力,日常作息不夠規(guī)律,加上缺乏適當運動,如今,腰腿痛成了常見病,而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發(fā)腰腿痛的主要原因,國內統(tǒng)計其發(fā)病率約為18%。而對付該病的治療方式也較多,從服藥、針灸、牽引、中醫(yī)推拿等保守治療,到后背開刀的外科手術,而介于這兩者之間的微創(chuàng)療法也層出不窮。去年底,溫州醫(yī)科大學附屬第二醫(yī)院疼痛科推行的側路椎間孔鏡微創(chuàng)療法,成為浙南首創(chuàng),至今已有百余患者成功接受該手術。
身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已有四年之久的黃先生,經過吃藥、中醫(yī)推拿、牽引等保守治療后,病情反復,腰腿部疼痛已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。“但患者對外科手術充滿恐懼,病情也因此拖延。如果正規(guī)保守治療無效,建議及時選擇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可最大程度保護神經功能,”該院疼痛科副主任醫(yī)師許峰說,得知側路微創(chuàng)椎間孔鏡只需開個6毫米大小的小口,就能治療他的病痛,這位患者答應治療。
盡管被認為是極其簡單的一個小手術,卻需動用數(shù)十件器械。上周三下午,記者在手術室看到,手術臺旁擺放著一整套長短粗細不一的器械,多達38件,專門由德國引進。借助X射線的定位,主刀醫(yī)生許峰先在患者右腰部位打入穿刺針,然后通過專用套管逐級擴張。經過6級擴張后,最大的一根管孔直徑為6毫米,這意味著經皮外到病變組織的道路已經準確打通。“接下來,就是最關鍵的環(huán)節(jié)了,摘除病變組織。”許峰說,在這個管孔內,要放入一根椎間孔鏡,這不僅起到明視作用,還有20倍的放大效果。通過圖像輸出,突出部位病變組織一目了然,使摘除工作更徹底,也避免“傷及無辜”。
手術過程中,記者還發(fā)現(xiàn)奇妙的一幕:一種名叫“亞甲藍”的藥水被注入病變的椎間盤組織內,患者病變突出部位的部分纖維、髓核染成了藍色。許峰說,這些藍色的組織就是手術中需要清除的東西。于是,在孔鏡輸出的影像中,藍色的病變組織,像泡沫一樣淡黃色的脂肪及神經、韌帶等都看得一清二楚。因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,患者一邊和醫(yī)生“聊天”,一邊觀看內鏡攝像頭實拍的手術過程。“真的感到輕松了許多。”當病變組織逐漸被清理干凈后,黃先生被壓迫多年的神經恢復了彈性,腰腿疼痛感也相應消失。為進一步確認神經組織是否完全恢復工作,現(xiàn)場醫(yī)護人員特地示意黃先生做抬腿動作,果然,影像中,我們看到那根神經準確地作出反應,這是手術成功的標志性信號。整個過程,花了不到1個小時。
“這個手術還有個特點是,術后只需臥床3小時便可下床活動。由于手術不影響脊柱的穩(wěn)定性,平均3—6周即可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。”許峰介紹,傳統(tǒng)的后背開刀由于咬除椎板,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,對脊柱穩(wěn)定性有一定影響,或由于螺釘、鋼板固定骨塊的需要,術后需臥床3—4周,恢復周期長達3—6個月。然而,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其局限性,嚴重椎間孔狹窄、骨質增生嚴重或腰椎不穩(wěn)的患者,不適合接受這一手術。
本文摘自:溫州日報 2013/08/13 14版
原文鏈接:http://wzrb.66wz.com/html/2013-08/13/content_1494520.htm